中房报·人物特写
A+
对话中建集团首席专家叶浩文:坚守“创新与突破”

中国房地产网

2023-03-16 08:16

7305e29301b3481fbbdbdf69bd8a1e1c_noop.jpg

中建集团首席专家、中国建筑战略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叶浩文。受访者供图

站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新历史起点,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高质量发展下,中国建筑建造领域正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供重要支撑。


发展不止步,在“精工建造”“中国高度”持续强化的今天,《中国房地产报》推出“第二届中国建造匠心传承致敬礼”系列报道,弘扬“工匠精神”,汇聚时代力量,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共同推动高质量发展。


本期嘉宾:叶浩文


中建集团首席专家、教授级高工


住建部科技委委员和转型发展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


中国建筑学会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委员会理事长


叶浩文在工程建造领域深耕40年,专研超高层施工和建筑工业化技术,发明智能顶模工艺,提出一体化建造理论与方法。研发C120混凝土并一次性泵送到500米,创造了超高强混凝土超高泵送的新纪录。使用空中造楼机,造创两天施工一层楼的世界新速度。牵头研发国家“十三五”重大专项,即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产业化关键技术,提岀了“三个一体化”建造理论,研发了装配式建筑四个标准化的设计方法,研发PC构件智能化生产线,研发了全产业链一体化关键技术协同管理平台。曾主持广州西塔(103层)、广州东塔(111层)等重大工程的施工。曾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鲁班奖、詹天佑大奖等重要奖项。


中房报记者 苏志勇 北京报道


记者第一次面对面采访叶浩文还是在3年前,恰逢中国房地产报打造的视频栏目《筑说》开栏,时任中建科技董事长的叶浩文成为该栏目的第一位受访嘉宾。当时留给记者的第一印象就是“温和的长者”形象:待人随和,语言柔和,没有丝毫官架子。随着采访的深入以及随后的几次接触,给记者留下更深印象的则是他对建筑的执着和治学的严谨。


3年后,记者再次采访叶浩文,此时他的身份已经转变为中建集团首席专家、中国建筑战略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开始专注于建筑领域新课题的攻关和理论研究。


从“摩天大楼梦”到顶级建筑专家


0998eea6f4044f5f8c23a970c29d842a_noop.jpg

深圳长圳项目。受访者供图


对建筑的执着来自于家庭的传承。叶浩文出生于建筑世家,从小看着身边的木匠、瓦匠砌砖盖房,就梦想着将来可以亲自建造一座摩天大楼。带着这份梦想,他如愿考入了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从此便与建筑结下了一生的缘分。


改革开放的40年是建筑业蓬勃发展的40年,叶浩文的人生理想、职业选择与这个大时代发展轨迹高度吻合。从技术员、工长、项目经理、总工程师,到中建科技董事长,一路走来,他不仅圆了儿时的建筑师梦想,亲自主持建造了代表城市名片的摩天大楼,而且从建筑理论上不断创新突破,推动建筑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建筑是凝固的音符,凝聚了时代、科技、文化、社会发展的元素,可以最直接地体现一个工程师的价值与成就”。对于叶浩文来说,他所主持建造的广州西塔和广州东塔,是自己的得意之作。在这项工程中,叶浩文带领团队创新发明了智能化整体顶升工作平台,在2007年就创造了核心筒“两天施工一层楼”的世界新速度;与团队创新研发的超高强混凝土超高泵送技术,在2014年创造了C120混凝土一次泵送511米的泵送世界纪录。


从建筑实践到理论体系


d14cbd1127c9426988cf28e9dec37fc8_noop.jpg

南京一中项目。受访者供图


如果说建造摩天大楼出于儿时的梦想,那么对建筑理论的创新与突破,则是他一生的追求。在他看来,当前我国建筑行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在于“系统性”与“碎片化”的矛盾,这与新时代发展要求极其不相适应。要推动建筑业的高质量发展,就必须打破“碎片化”的管理现状,将建筑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实行“全系统、全过程、全产业链”的协同建造。


2014年开始,叶浩文首先提出一体化建造构想,并逐渐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一体化建造理论,即装配式建筑需要遵循“建筑、结构、机电、装修一体化,设计、生产、施工一体化,技术、管理、市场一体化”(简称“三个一体化”)的建造方式。他认为,倡导一体化建造既是一场建造方式的大变革,也是生产方式的革新,更是实现我国建筑业转型和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2019年,由他组织编写的《一体化建造——新型建造方式的探索和实践》一书正式出版,成为指导建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论著。


如今叶浩文虽然已经从行政岗位退了下来,但是仍然以中建集团首席专家、中国建筑战略研究院特聘研究员的身份,坚守着他对建筑理论的创新与突破。用他的话说,就是希望通过这些年的工作经验能为企业、为行业的创新发展做一些贡献。


谈到建筑业的“工匠精神”,叶浩文认为建筑行业是最能体现“工匠精神”的行业。“随着国家大力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要求不断提高工程质量,精细化施工的水平,建筑行业大力倡导工匠精神非常重要、十分必要“。他希望全社会上下多管齐下,各方共同推进,积极弘扬工匠精神,为各类能工巧匠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对话


建筑业是最能体现工匠精神的行业


广州双子塔。图片来源:视觉中国.jpg

广州双子塔。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中国房地产报:目前中国的建筑行业正在进一步深化改革,坚持创新驱动、科技引领,推动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在您看来,为什么建筑业要推动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会给行业及社会发展带来哪些重要影响与支撑?


叶浩文: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为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建设和民生改善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长期以来,我国建筑业主要是以“大量建设、大量消耗、大量排放”的粗放式增长的发展方式为主,目前仍面临资源消耗大、污染排放高、建造方式粗放、组织方式落后等若干挑战,与国家倡导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还存在较大的差距。这种传统粗放的建造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生态文明建设以及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要求,迫切需要转型发展。通过行业的改革发展,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新型建造方式,培育新产业、新动能等举措,形成绿色生产力,实现技术与管理、产业和经济的紧密结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才能加快推进建筑业从“中国速度”走向“中国质量”,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品牌”,才能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从而实现建筑业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中国房地产报:从2016年全国两会到“十四五”规划,“工匠精神”被屡次提及,您如何看待“工匠精神”?为什么要坚守这种精神?


叶浩文:我认为,目前在“双碳”背景下,建筑业正处在转型升级助推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我们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更需要大力弘扬和倡导工匠精神,树立起崇尚“工匠精神”、尊重“工匠人”的社会风尚,要把弘扬工匠精神作为全员共识和时代的主旋律,使得“工匠精神”真正深入人心,只有这样才能逐步使中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建造强国,才能使“中国建造”走向世界,体现新时代中国建筑的质量品牌。通过坚守“敬业、精益、专注、创新”这样的工匠精神内核对建筑业提高工程品质、促进行业转型发展至关重要。


中国房地产报:社会中有一种声音认为,我们历史上的“工匠精神”已逐渐被漠视甚至在某些领域消失,对此您怎么看?


叶浩文:很早以前我们建筑行业有的工人就有“泥瓦匠”“木匠”的俗称,这里的“匠”就是工匠的意思。但是,近些年来我们经常能听“豆腐渣工程”“瘦身钢筋”等事件时有发生,一些企业偷工减料,追求短期利益,从而忽略了产品的品质灵魂,对我们行业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甚至社会上有些人认为我们行业“工匠精神”的缺失导致了工程质量问题的发生,严重损坏了行业形象,其实这些现象都是极其少数的,只是作为个例被放大了。


中国房地产报:作为建筑领域的领军者,您对中国在建筑领域的“工匠精神”如何看?有什么问题是需要值得关注与反思的?


叶浩文:其实,建筑行业是最能体现“工匠精神”的行业,随着国家大力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要求不断提高工程质量,精细化施工的水平,建筑行业大力倡导工匠精神非常重要、十分必要。目前,对产业技术工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那么尽快培养一批素质够高、技术过硬、具有“工匠精神”的产业工人已成为必然,希望全社会上下多管齐下,各方共同推进,积极弘扬工匠精神,为各类能工巧匠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中国房地产报:作品往往代表着个体的思想与社会化倾诉,在这几十年的工作中,您主要希望通过作品向社会表达什么?为什么要做这种表达?


叶浩文:我想主要是要表达“创新与突破”,比如广州东塔、西塔项目,我带领团队创新发明了智能化整体顶升工作平台,在2007年创造了核心筒“两天施工一层楼”的世界新速度。我与团队创新研发的超高强混凝土511米超高泵送技术,在2014年创造了C120混凝土一次泵送511米的泵送世界纪录。这些“创新与突破”大大提高施工效率和工程质量,推动了我国超高层施工技术的发展。


中国房地产报:这几年您都在忙些什么?思考些什么?对于人生有什么新的思考?在您的生活和工作中,哪些方面是您一直坚守的?


叶浩文:这两年我作为中国建筑战略研究院特聘研究员,每年搞一两个中建集团自立的课题,通过不断的思考与创新探索,为中建集团战略决策提供有力支撑,为企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我一直坚守的还是“创新与突破”,也希望通过这些年的工作经验能为企业、为行业的创新发展做一些贡献。


中国房地产报:您认为身上的历史的责任与使命是什么?对于未来有什么新期待?


叶浩文:我深知科技创新道路维艰,未来我还要继续钻研,退而不休发挥余热,以身作则奉献社会,使我国超高层建造技术和工业化建造技术再上新高度,助力国家“3060”双碳战略。


编辑:温红妹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标签:叶浩文
0
1
评论(0)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Copyright2018-2020 CREBZFB 版权所有

京ICP备17051690号-1

京公安备:11010502039233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5767558

中国房地产报

房地产行业门户

打开APP
Close moda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