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房报·文旅
A+
以品牌、产业为抓手 永新华韵助推“非遗”保护传承与发展

2020-09-28 10:22

“96道工序、12层伞面、3000次穿针,风行亚洲400余年,老一辈传下来的技艺,却只有不到10个人还记得。”这段所说的技艺是油纸伞。

随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的改变和时代的变迁,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被人们遗忘甚至消失。以地方戏曲剧种为例,截至2017年年底,我国现有348个戏曲剧种,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编纂《中国戏曲志》相比,有47种剧种已经消亡,17种濒临消亡。

如何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了摆在社会面前的新课题。

在永新华韵文化产业集团张军看来,对“非遗”最有效的传承和保护是将“非遗”品牌化和产业化。

“未来15年,‘非遗’品牌化、产业化的市场会到万亿级。但是如果要想把它做好,一定要有好项目,构建世界级中华民族自己的品牌。同时,还要多挖掘和重构一些好的产品和项目,打造成具有大众、刚需、高频属性的产品。”

2013年,永新华韵文化产业集团(以下简称“永新华韵”)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经过多年的深耕和布局,永新华韵汇聚了文化、旅游、康养、地产等跨行业优势资源,以非遗为内容、以产业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以大众为根本,通过挖掘、整合、重构、创新一些“非遗”项目,打造具大众、高频、刚需属性的“非遗”品牌和产品。

今年是永新华韵深耕“非遗”领域的第8年。总结过去几年永新华韵在“非遗”领域中做的事情和接下来的发展目标,张军用了四个字、两个词来概括——守正、立新。

图片 1.png

永新华韵文化产业集团董事长张军

了解“非遗” 活化“非遗”

“做‘非遗’,首先你要了解‘非遗’、认知‘非遗’、熟悉‘非遗’。”张军告诉记者,在很早之前,永新华韵就开始涉足“非遗”这个领域。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为了更深层地熟悉“非遗”,把保护和传承“非遗”这件事情做好,从2012年开始,永新华韵的团队走访调研了29个省、400余座城市,拜访了近2000多位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深入了解“非遗”现状和所面临的问题。此外,为了让更多人认识和了解“非遗”,永新华韵与大批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建立了合作关系,并为他们搭建了一些平台展示他们的作品。

“那个时候,我们更多的是作为一个推动力,和中国非遗保护协会(国家一级协会,永新华韵为副会长级单位)合作、搭建平台,把‘非遗’展示出来,让老百姓可以体验到我们中国最好的‘非遗’项目和内容,让大家欣赏到一些’非遗的技艺。”

2015年,永新华韵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始进行深入合作,共同助推“非遗”的保护和传承;2016年年末,永新华韵打造的前门华韵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中心开业;2017年,近400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的作品和产品在北京前门华韵非遗博览园区展示和销售。

这几年来,永新华韵整合了全球200多万个“非遗”项目,与近2000位“非遗”传承人及产业“非遗”机构达成合作,并引导“非遗”以多种形式渗入到大文化产业中。

图片 7.png

拉美国家文化官员考察永新华韵,参观体验“非遗”项目。

赋能“非遗”  助推“非遗”可持续性发展

通过运营“非遗”后,永新华韵没有止步。

通过走访调研“非遗”的现状后,永新华韵发现了一个问题:有些“非遗”项萎缩。

张军告诉记者,这些“非遗”项目萎缩最主要的原因是没有形成产品化和品牌化。此外,由于有些“非遗”项目制作时间长、产出少、商业价值低,有些年轻人不愿意学习和传承,部分“非遗”出现了断代现象。

当时永新华韵思考最多的问题就是如何让“非遗”传承和保护下去?

“最大比例的可持续,即让‘非遗’具备市场化和商业的属性。”通过几年的实践探索,永新华韵寻找出了答案。

在张军看来,如果一个“非遗”项目无法具备市场化和商业化的属性,最后的结果只能“消失”。

“通过产业化去保护和传承‘非遗’,让它有自己的品牌,达到量产后就会有市场。”张军说,这是一个方式的转变,工艺流程没变,但是过渡到了产业,我们现在做的就是把“非遗”最大限度地产业化。“产业化是‘非遗’项目和产品的发展方向,可以最大比例的让‘非遗’可持续下去。”

图片 3.png

永新华韵通过AR、3D全息等数字科技,向外宾展示“非遗”。

助推非遗与新时代、新经济对接

永新华韵也在自我迭代发展。

目前永新华韵主要有三大业务布局,包括非遗博览园运营、产业非遗投资以及数字非遗开发。

在非遗博览园运营方面,张军认为还有两个升级空间,一是文化深度和变现能力。“部分的‘非遗’项目是具备产业化的属性,它本身就有价值,非遗博览园模式可以拥有自身造血和快速变现能力。”

关于产业非遗投资,张军以地产+文旅项目为例分析道,目前有些开发商在跨界做文旅,但是有些文旅由于缺乏专业的运营模式和缺乏相关的优质项目会面临经营的问题,有可能会出现长期亏损的局面。张军认为,开发商做文旅项目最重要的一点是让文化体现价值,让文化变现产生效益。而文化的价值在于为国家服务,为老百姓服务。“只要开发商在做文旅项目时,注重前期策划,组织好相关资源,文旅项目是可以实现快速盈利的。”

关于数字非遗,张军认为这是永新华韵当下和未来发展的着眼点。

目前永新华韵已经形成4I模式的城市文化资产包,包括IP国家品牌活动、ICON非遗资源活化、IO文旅产业运营和ID全域形象策划。

在ICON方面,永新华韵在中国非遗保护协会指导下,与多家互联网平台合作,打造大型非遗节庆活动;并以直播和短视频的形式,以数字化、立体化、社交化的传播方式,形成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有效互动体验模式,赋予传统文化新的表现形式,让非遗变得更加“年轻态”,让非遗享受“信息红利”;从“新科技”到“新文创”,永新华韵不断在探索用科技连接文化,助力“非遗”经典IP活化。

最后,张军表示,要想把“非遗”这件事情做好需要联合社会力量,跨界跨行业地去助推“非遗”发展。同时,要拓展“非遗”市场。“‘非遗’是来自民间的,我们在传承和保护‘非遗’的同时,让“非遗”回到民间。‘非遗’需要选择‘大众’、‘刚需’、‘高频’的产业资源进行整合,这样‘非遗’才能通过市场化、自身的设计和渠道传承下去。”

编辑:本站编辑
标签:永新华韵,非遗
0
1
评论(0)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Copyright2018-2020 CREBZFB 版权所有

京ICP备17051690号-1

京公安备:11010502039233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5767558

中国房地产报

房地产行业门户

打开APP
Close modal

TOP